為什麼同學都不跟我玩?附同理心學習單
- Sooooz

- 6月18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「媽媽,為什麼OOO都不跟我玩?」
這句話,是我家大寶小班時某天在回家的路上問我的。他有點難過,那是他那時最要好的朋友啊!我們聊著聊著,大寶說了一句:「我想玩我喜歡的遊戲,可是OOO不聽我的,我就生氣!」
小班時大寶已經很會說出自己的想法,也很喜歡跟同學玩,總是很有創意,所以同學很容易被他吸引過去。但他也常常希望其他人都要照著他的方式玩。久而久之,有些孩子可能會選擇跟別人玩,不想再被指使。
我問大寶:「你有問OOO想要怎麼玩嗎?」
大寶愣住了...
原來,有時候「同學不跟我玩」,不是因為遊戲本身不好玩,而是孩子沒注意到別人也有想法、也有感受。這,是因為「同理心」發展還不夠成熟。
同理心不是同情心
同理心(Empathy)跟同情心(Sympathy)看起來很像,但是不一樣!同情是理解他人發生的事情並表達關心,而同理則是更深層的感同深受(就像看電影跟著哭、跟著笑),包含三種核心能力:
🎯能察覺到他人的情緒
這包含能感受到他人表情、肢體動作或語氣上的情緒,並能說出是什麼情緒。
🎯能分辨自己與他人是不同的
孩子一開始都是以自我中心來思考的,隨著認知發展漸漸才開始明瞭別人可能會有跟自己不同的想法唷!
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
這就是換位思考,要有這樣的能力,才算完整的同理心。
四到五歲開始發展出真正的同理心
同理心發展會跟著認知能力漸漸成熟,家長們可以觀察孩子的行為,來判斷是否有相關的能力表現出來!
📍一歲以前
剛出生的寶寶,在聽到其他寶寶哭或他人生氣的語氣時會跟著哭,這是最早的同理心啟蒙能力。寶寶隨照顧者笑而笑、難過而哭,感覺很窩心呢!
📍兩歲
孩子開始會想安慰難過的人。這個時期,如果孩子發現其他孩子或大人在哭,可能會過去拍拍他,甚至拿玩具給他唷!
📍三歲
開始有說出情緒的能力,也開始能理解別人跟自己是不同的。這個時期,如果大人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出自己的情緒及感覺,也在孩子有情緒時幫他說出來,孩子將更能察覺別人與自己的不同。
👉同場加映:如果想幫孩子練習說出自己的情緒,可以參考【情緒日記學習單】。
📍四歲
孩子漸漸能以他人的角度來思考,可以理解他人的想法及感受。這時候,繪本就是很好的練習工具,透過猜測故事角色的想法,孩子將更習慣去思考別人的觀點。
📍青少年期
同理心的發展才完全成熟唷!
三步驟換位思考:讓孩子練習站在別人角度想一想
接下來,讓我們用三個簡單的問題,幫助孩子換個角度看事情,從「我覺得被拒絕」的情緒中,看見互動中的更多可能。
🔘第一步
我看到什麼?我怎麼感覺?例如:「我看到大家都沒找我玩。我覺得很孤單、生氣。」
🔘第二步
如果我是他們,我可能怎麼想?怎麼感覺?引導孩子想想別人可能的想法:例如「他們可能覺得我都不聽他們的意見」、「可能覺得跟我玩都只能當鬼或輸」。
🔘第三步
我可以怎麼做,讓同學願意再次跟我玩?練習新的做法:例如「我可以問問大家想玩什麼」、「輪流玩大家的遊戲」。

🔗如果想要學習單電子檔,歡迎加官方LINE(ID: @083qiniq)索取!
🌟小撇步:這樣使用換位思考學習單更有效🌟
✔️鼓勵孩子畫圖,幫助他們具體表達想法
✔️可以搭配情境故事、角色扮演,加深理解與練習
記得,讓孩子感受「理解他人」和「改變自己」的力量!
我們不是要責怪孩子,而是讓他們發現:
✔️我的感覺是真實的
✔️但別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
✔️如果我願意為同學著想,我也能讓關係變得更好
透過這樣的練習,孩子不只是學會說出自己的感受,更學會了如何觀察別人、理解別人,並主動調整行為!



留言